 |

大廚房餐飲設備
|
廚具,廚房設備
|
糕餅、烘焙食品
|
食用,烘焙油脂
|
烘焙設備
|
生鮮食品
|
罐頭食品
|
休閒食品
|
調味醬料
|
脫水食品
|
冷凍,冷藏食品
|
米,麵加工食品
|
速食調理食品
|
素食食品
|
有機食品
|
健康食品
|
生物科技食品
|
乳製品
|
飲料,冰品
|
茶,咖啡飲品
|
酒類飲品
|
肉類(蛋品)加工
|
蜜餞,醃漬食品
|
磨粉穀物原料
|
香料,添加物
|
食品工業公會
|
連鎖加盟
|
食品包裝機械
|
大陸市場廠商
|
餐廳,飯店
|
度量衡儀器
|
超市賣場
|
自動販賣機
|
公害防止
|
包裝材料
|
加工機械
|
冷凍,冷藏設備
|
製藥機械
|
餐飲設備
|
整廠設備
|
周邊設備
|
化驗儀器
|
無菌設備
|
食品容器具
|
其他廠商
|
|
|
|
食品價漲 低所得家庭衝擊大
(中央社記者林惠君台北9日電)主計處今天首度公布依所得層級別消費者物價指數變動,官員指出,就1月來說,可支配所得最低的20%家庭,食物類占物價總指數貢獻度6成,「食物類上漲對低所得家庭衝擊大」。
主計處公布,可支配所得最低的20%家庭(即全年可支配所得低於新台幣44.8萬元)1月的消費者物價總指數為106.46,年增率為1.03%,其中食物類年增率為1.95%。
而可支配所得中間的60%家庭(即全年可支配所得在44.8萬至126.8萬元間)總指數為106.06,年增率1.18%;可支配所得最高的20%家庭(即全年可支配所得在126.8萬元以上),消費者物價總指數為105.51,年增率為1.28%,食物類年增率為2.29%。
主計處第3局科長吳昭明分析,食物類對每個家庭來說是基本開銷,對低所得家庭來說,雖然食物類上漲1.95%,但其對總指數的貢獻度約6成,超過一半;高所得食物類漲幅2.29%,雖比低所得高,但其對總指數的貢獻度為4成3,不到一半。
吳昭明表示,低所得食物類漲幅較高所得者低,與前者在傳統市場購買,後者在百貨公司購買有關,兩者上漲走勢不一樣。
吳昭明也指出,食物類上漲對低所得家庭造成比較大衝擊。
吳昭明進一步指出,居住類也是生活開銷,包括房租、水電和燃氣,對低所得來說,房租和水電及燃氣權重較大;對高所得者來說,居住類裡房租和水電影響權重較低所得者低,但影響大的是家庭管理項目,即保母費。
此外,吳昭明表示,就高所得者來說,1月教養與娛樂費年增率為1.71%,其占消費物價指數權重高,這部分如上漲高,如旅遊團費等上漲,對高所得者衝擊較大。
吳昭明也提醒,低所得物價總指數雖比高所得來得高,但不能說低所得者買的東西較高所得者貴,這說法是不能成立,「指數是一個相對標準」。
此外,吳昭明補充,可支配所得是採取民國95年家戶所得調查,全年可支配所得最低20%的家庭,平均每戶全年可支配所得為30.4萬元;全年可支配所得最高20%的家庭,平均每戶全年可支配所得為183萬元。
資料來源:中央社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