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../img_lib/11/12117886370.gif) |
![](../img_lib/11/12117779230.gif)
大廚房餐飲設備
|
廚具,廚房設備
|
糕餅、烘焙食品
|
食用,烘焙油脂
|
烘焙設備
|
生鮮食品
|
罐頭食品
|
休閒食品
|
調味醬料
|
脫水食品
|
冷凍,冷藏食品
|
米,麵加工食品
|
速食調理食品
|
素食食品
|
有機食品
|
健康食品
|
生物科技食品
|
乳製品
|
飲料,冰品
|
茶,咖啡飲品
|
酒類飲品
|
肉類(蛋品)加工
|
蜜餞,醃漬食品
|
磨粉穀物原料
|
香料,添加物
|
食品工業公會
|
連鎖加盟
|
食品包裝機械
|
大陸市場廠商
|
餐廳,飯店
|
度量衡儀器
|
超市賣場
|
自動販賣機
|
公害防止
|
包裝材料
|
加工機械
|
冷凍,冷藏設備
|
製藥機械
|
餐飲設備
|
整廠設備
|
周邊設備
|
化驗儀器
|
無菌設備
|
食品容器具
|
其他廠商
|
|
|
|
濟貧拒浪費 比食物銀行運作佳
(中央社記者曹宇帆布魯塞爾28日專電)今夏台灣香蕉等農作物生產過剩,價格暴跌,農民損失慘重,但歐洲完善的食物銀行機制,由歐洲聯盟收購當季過剩的作物並加以分配,既可濟貧、穩定價格,又不浪費糧食。
食物銀行的概念最早起自美國,1960年代為幫助窮困的民眾擺脫三餐不繼困窘,成立猶如食品批發的非政府組織體系。之後傳入歐洲,目前全歐共有20餘國設立食物銀行。
不過,歐洲的食物銀行不只是濟貧扶困,還有調節糧食供需的功能。比利時食品銀行的發言人葛施溫特(Harry Gschwindt)說,每當歐洲國家有糧食過剩並對市場造成影響時,歐盟就會出面收購,再重新分配。
比利時食物銀行成立於1985年,目前全境9省共有9個食物銀行,銀行倉庫存放的食物,40%來自歐盟供給,約18%由零售商提供接近保存期限的食品,31%由廠商捐贈,7%由捐款購得,還有3%的食品來自於比利時農產品市場拍賣。
比利時雖是高所得國家,去年國民平均所得全球排名第14,不過境內仍有150萬人的生活水準低於貧窮線。
葛施溫特指著倉庫堆積如山的食品說,這些在今年9月前就會配送完畢。
至於食物的配送方式,銀行總經理德瓦爾說,9家食物銀行直接與境內632家慈善機構聯繫,再由這600多家機構配送食物。
比利時的食物銀行規模日漸擴大,1995年配送食物達3910噸,去年達1萬700噸。但經濟景氣不佳因素,今年食物配送量將比去年減少1800噸。
即使經濟因素導致大環境不佳,德瓦爾表示,他們仍會盡全力幫助困窘的民眾,不讓糧食被糟蹋浪費。
資料來源:中央社
|
|
|
|
|